起先翻閱《棄業日記》是為了「引言工作」,讀著讀著被作者小金(也就是買買氏)幽默的文筆、笑中帶淚的敘述深深吸引。
原本是廣告人的小金,因為一則「堅持使用二號土鳳梨的鳳梨酥」的文案而「投筆從農」,她從麻豆野蓮池到花蓮富里羅山有機村,從生態記錄、學編斗笠到擔任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「部落閱讀空間」的志工,筆下的斯人斯土都那麼有生氣、有生命力,讀著讀著、好期待「這輩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!」的演講。
十一月四日中午12:40提前抵達伯鐸樓小劇場時,像鄰家大女孩的買買氏已經在台上準備了。趨前致意並自我介紹後,迫不及待地拿出《棄業日記》請作者簽名,我想,這是買買氏第一次為一位出家師父舉辦「個人簽書會」吧!我們聊了一下母校──輔仁大學,聊了一下輔大藝術學院和外語學院的距離,嬌小的買買氏果然「人如其文」:開朗又有趣。後來我們發現,除了「共同的母校」外,我們還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「棄業」。
當年在廣告公司日忙夜趕的小金常自問:「人,來到這個世界上,真的只是為了上班賺錢嗎?」、「開始對出生→上學→上班→上班→上班→退休→進棺材這樣的人生公式有點動搖。」(p.19)
「人生是為了什麼」的自問,讓買買氏由廣告界出走,回歸田野一年;也算是「棄業過來人」的我,大學畢業後擔任日語、鋼琴、電子琴老師,每天在不同的教室之間「移地教學」,走著走著走入佛門、迄今還在「棄業」中。
引言介紹演講者後,買買氏一拿起麥克風,就說:「國內外這麼多場演講,今天的主持人最酷!大愚老師在台前為我引言,我在後面拿數位相機拍照,真的是太酷了!」
更酷的是,兩個「棄業冒險者」的邂逅吧!
「棄業」的買買氏,已於2009年再度回到廣告職場,目前週休四日的她努力當個「字耕農」,為農友和消費者建立公平交易的平台──「直接跟農夫買」,已經累積三萬多個「讚」的這個網站,是買買氏實現夢想的地方。
「棄業」逾1/4個世紀的我,除了每週三天在大學的講台上和大孩子們分享生命、分享語文,其餘的時間都和有緣的大朋友小小孩在一起──雲水人共修讀書會、追夢輔導教室、愛樂課和團練……,這樣的「棄業生活」不知知音有多少;但至少,在「生命史講座」緣遇買買氏,有他鄉遇故知之感。

「買買氏」的人生抉擇,2023年依舊在課堂引起很大的迴響。
這堂生命教育,和學子們討論「棄業」≠「放棄就業」,更不是「不工作」;而是在工作中找到價值,在生活中實踐生命的意義。
「一念棄業,行腳迄今」的雲水,和學子一起探索—「人生除了上班下班」之外,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,以及成全有緣的夢想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