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小宜這麼說,記起了第一次上課時,小宜談到雖然愛蓮家有鋼琴,但如果大家都在看電視,就不能練琴,因為「很吵」!當時,雖然為兒家學琴的孩子沒有練琴的時間和空間的「老問題」很想「親訪請託」,但還是以「書聖」王羲之的故事勉勵……
「王羲之在成為書法家之前,很用功練字喔!就算走路或休息的時候,心裡還是想著字的結構、揣摹字的寫法,不停地以手指在衣服上寫劃著,衣服都被寫破了。」
「那麼厲害啊,手指寫字,衣服也會破?」小宜仰著臉,直呼不可思議。
「不只這樣,有一次,王羲之奉命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,當木匠要依王羲之的字雕刻時發現,字竟然已經寫入木頭三分之深!」
「哇,寫字也可以穿透木頭啊……」小宜詫異不已。
「是啊,所以後來的人都說:『王羲之的字,入木三分』;如果,不能『真的』在鋼琴上練習,妳能在桌子上或琴譜上練到『入木三分』的話,就和王羲之一樣厲害囉!」
沒想到這孩子「依教奉行」,一整週都在書桌和琴譜上練琴,還指著被「彈薄」的《拜爾》,說:「師父你看,我也和王羲之一樣,快要把琴譜彈破了……」。
小宜的童言童語,讓我聯想到「東京奏鳴曲」。
談到「東京奏鳴曲」,除了囊括許多獎項備受矚目外,導演黑澤青以一個平凡的家庭、失業的中年父親來反映日本經濟泡沫化、失業潮等社會現實問題,是廣被討論的;但對我而言,小兒子健二想要學鋼琴的劇情卻更有共鳴感。
身處經濟支柱幾近崩塌的家中,健二對於父親失業毫不知情,只因為喜歡鋼琴老師、當然也喜歡鋼琴,在餐桌上提出「我想要學鋼琴」的請求。起先,為失業所苦的父親以「年紀這麼大才要學琴,來不及了!」加以拒絕,後來知道兒子偷偷學琴而惱羞成怒的他更是當面嘲諷:「我的兒子哪有可能有什麼音樂天賦」……。
夢想被否決的健二還是堅持學音樂……將午餐費挪作鋼琴學費、從資源回收場拾回發不出聲音的小電子琴權充鋼琴;為了夢想,健二可以忍飢耐餓,也可以在「無聲電子琴」上邊哼著旋律邊練琴。
影片結局是,健二被老師認定為「天才」,在音樂學校入學試場上充滿自信和情感地彈奏著。這樣的結局讓我鬆了一口氣,心想,還好導演在呈現產業蕭條、經濟不景氣「實況」的同時,願意為觀眾「圓」一個夢想……以健二的「無聲琴功」提出人生的可能性──在最不可能、最不被看好的環境中,只要能堅持,誰說夢想沒有圓滿的一天呢!
健二的「琴功」或許比王羲之的「書功」還要貼近小宜吧,一邊將小宜的小手由琴譜「挪」回琴鍵上,一邊告訴這孩子:「有鋼琴的時候就在琴鍵上練習,萬一沒辦法在『真』的鋼琴上練習時,『無聲』、『無形』的琴鍵,不會妨礙我們對音樂的喜愛喔……」
這番話,不知道對於才小四的小宜而言,會不會太艱深了一些?但我知道,十分珍惜練琴機緣的她,就算沒有鋼琴可練,有王羲之和健二這兩位前輩作榜樣,總有一天,也能彈出「入木」琴功的!


|